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

經絡筆記 6:小腸經(肩貞、天宗,主治肩頸痛)

順著主時,本篇介紹小腸經。此經又名「肩脈」,可想而知它和肩膀問題息息相關,尤其是使用電腦太多造成的肩頸綜合症,所以對城市人來說是很有用和很重要的一條經。

小腸經全名是手太陽小腸經,主時是下午一時至三時。此經很特別、很有個性,因其行走路線和之前五條經很不同。

雖然是一條手陽經,但它不是像另一條手陽經(手陽明大腸經)般,只簡單由手指上伸至手臂,它的路線是這樣的:由尾指開始,上行至腋後,在上後背遊走一會,最後到達耳朵的聽宮穴。

圖中可見,此經部分行走路線是呈zigzag形的,又因為有用的穴位多在背部,要自行按壓有點難度,所以要用一些特別的按穴手法來處理。

說起小腸經,我有位朋友有一番有趣體會:她長年有肩頸痛問題,某日早上本來沒什麼胃口,但中午做完推拿後,竟神奇的發現自己胃口變得很好!她認為,這是因為推拿師傅為她按了小腸經,令她的肩頸放鬆了,連帶食欲也回來了。可見肩部的放鬆,和人的胃口大有關係,也似乎解釋了為何小腸經處於肩膀和頸上。以下介紹幾個小腸經要穴。
肩貞穴:治肩關節炎
此穴對肩周炎很有幫助,其位置也容易找:當兩手自然下垂時,腋後摺線紋頭向上一吋就是(見圖)。要按此穴有點竅門,需將另一邊的手從腋下過到背後,用中指大力點揉穴位。因為我也有肩頸痛問題,所以用力按此穴時會感到頗痛,但卻很有效緩解不適。

天宗穴:治肩頸綜合症
這穴位對治療肩頸綜合症很有效,按壓它可放鬆整個肩部肌肉。若你經常要伏案或長年對著電腦工作,可以每天敲敲小腸經,之後做轉肩關節的運動,最後按天宗穴一分鐘,應該會有很不錯的改善。

天宗穴的位置在肩胛骨的中心,肩胛骨上緣向下二橫指(食指和中指)。取穴時可以用手穿過另一邊腋下,手指盡量伸長所接觸到的位置應該就是天宗穴。按下時會有很明顯的酸痛感。

每天按以上兩個穴位,再加上肩井穴(膽經)、大椎穴(督脈)、天柱穴(膀胱經),肩頸痛的問題當可大大紓緩。後面三個穴位,稍後有機會再陸續介紹。

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

經絡筆記 5 :心經(極泉、少海)

按經絡主時表,脾經之後是心經,全名「手少陰心經」。心經的主時是早上11時至下午1時。這是陽氣由最盛轉衰,陰氣開始上升的時候。

心經是繼肺經、脾經之後,我們介紹的第三條陰經。十二經絡裡有六條陰經,它們都跟五臟相關:肺、脾、心、腎、肝、心包。陽經則跟六腑相關(大腸、胃、小腸、膀胱、三焦、膽)。腑在外,臟在裡(「臟」不就是「肉+藏」嗎?),因疾病是由外入內,所以若只是為了保健而學習穴位知識,認識陽經其實已很足夠。


回顧一下之前介紹的四條經絡:

手太陰肺經從腋下開始,沿手臂內側(陰面)走至姆指端,接大腸經--手陽明大腸經由食指端開始,經手臂外側(陽面)走至肩部(分支上行至鼻旁),然後接胃經--足陽明胃經由鼻旁開始,向下經頸、胸、腹,下至足部,由大姆趾末端出,接脾經--足太陰脾經由大腳趾末端開始,沿足部內側上行至胸。四條經併在一起,便可以見到當中的pattern:手陰經-手陽經-足陽經-足陰經。


此外,每條經絡的完結點,其實都連接著下一條經絡。脾經之後是心經,按以上pattern,便知心經是手陰經。一如之前介紹的另一條手陰經,心經也是由肩膀附近開始:外行主幹由腋下開始,沿上臂內側(陰面)行至尾指指頭內側。所謂內側或陰面,就是平日太陽曬不到的那一面,把你的手臂打開手心向上,所見的那面就是陰面。

按心經的穴位,主要作用是預防冠心病和改善頸椎病,此外還能治失眠。其中有兩個穴位最著名。

極泉穴:預防冠心病
極泉穴很好找,就在腋窩頂端,動脈脈搏跳動處。撥動極泉可以預防冠狀動脈硬化。做法:用手指點按穴位上,用力按至有酸脹感,然後向旁撥動,像彈撥結他般。一撥尾指和無名指應該會麻,邊撥可以邊深吸呼。這個做法還可以治胸悶和悲傷。

少海穴:手臂麻木
少海位置也很易找。曲起手肘,在肘橫紋內端便是少海(見圖)。若有頸椎病導致的手臂麻木,撥動少海穴可改善。此外點揉此穴,也可治落枕。

心經常用穴位不多,本篇就此打住,下篇介紹小腸經。

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

經絡筆記 4:脾經(三陰交、陰陵泉、血海)

轉眼又快到夏至,趁著放大假,繼續寫「經絡筆記」第四篇。

胃經之後,要介紹的是脾經,全名「足太陰脾經」。

中醫的「脾」,是指將水穀運化成精華物質、輸送到心肺的意思,和西醫所說的脾臟不是同一回事。脾主運化,因此早上若沒吃東西,到脾經主時來臨,便沒有可供運化之物,長期讓脾「打空槍」,身體怎會好?

雖然我們常說「脾胃」,但原來按經絡主時表,次序是先胃後脾,胃經的主時(早上7-9時)比脾經(早上9-11時)早。脾經有幾個著名的穴位:三陰交、陰陵泉、血海。

三陰交 / 陰陵泉:治婦科病、祛濕
三陰交穴是治療大小婦科疾病的著名穴位。它是三條陰經(脾、腎、肝)交會之點,所以名為「三陰交」。

此穴有雙向調節作用,能活血又能止血,能通又能收,因此女性很多生理問題,都可通過刺激此穴而得到改善。三陰交可治的毛病包括:經痛、更年期綜合症、手腳冰冷等。治經痛,最好在預計來經的前五天開始,每天艾灸此穴,或花幾分鐘刺激穴位。(注意:三陰交是古人用來墮胎之穴,所以有孕者切勿按此穴位!)

三陰交的位置很易找。從內腳踝最高點,向上量四個手指位(約3吋),脛骨(小腿內側骨)後緣凹陷處就是三陰交穴。(見圖)按下時會有強烈脹疼感。

因脾主運濕,所以健脾能祛濕。祛濕做法:手掌或手指放三陰交穴,沿脾經向上推至陰陵泉穴。上推時嘗試找出最痛的點,反覆推揉該點,便可排走濕氣。

陰陵泉穴是最有名的祛暑濕穴位,濕氣重的人按此穴會很痛。留意中醫說的「濕」,是體內的濕氣,它令人身體感覺沉甸甸,沒精打采。



血海:治濕疹、健脾

血海穴的名字,相信任何人都一聽難忘,因為它太形像化。顧名思義,此穴能活血、祛淤血、生新血。血行風自滅,因此按血海穴,可治風熱之邪引起的濕疹等皮膚病、改善經痛以及肝血虛的問題。

所謂肝血虛,顯現出來的症狀是眼睛容易乾澀,或手腳容易麻林。因為肝是負責「藏血」的,而「肝開竅於目,在液為淚,在體合筋」,若肝血不夠,不能營養雙目,眼睛便會易乾易累,不能營養筋脈,手腳便會麻木。

血海的位置:大腿內側、髕骨底內側端兩寸。取穴有一簡單方法,就是讓別人用左手掌握著你的右膝蓋(或者自己反扭著手掌來按另一側的膝蓋),其姆指按著的位置就是血海穴。

血海也能健脾益氣,調理血脈。若有脾氣虛的情況,可以每晚按血海、三陰交、足三里各兩分鐘,便能改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