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

經絡筆記 3:胃經(足三里、天樞)

之前介紹了肺經和大腸經,按中醫所講的「人體主時表」次序,這次要介紹的是:胃經。

胃經全名是「足陽明胃經」,行走路線由鼻翼開始至足部,貫穿人體,是重要的大經脈。脾胃是人的後天之本,若脾胃不佳,無法由食物吸收足夠營養,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「能量」,終日顯得無精打釆,身體又甚會好?我便曾經試過腸胃長時間不適(吃一點東西便覺胃脹痛不適,肚子又總有拉不清的感覺,食不得疴不好),幸好後來學懂替自己按摩胃經,令所有毛病不藥而癒。因始終屬「胃寒一族」,所以現在仍不時會替自己做胃經按摩,保持胃經「精神爽利」。

胃經的主時,是早上7至9時。這時胃經的經氣最旺,所以若能在這時按揉最佳。不過早上大家都忙著梳洗和上班,沒有時間按摩,那麼可選在晚飯後一小時按,也很收效。一般來說,任何和腸胃有關的毛病,包括胃氣脹、飽滯頂胃、無胃口、長期肚瀉、便秘,都可以藉按摩胃經,增加經氣(從而增強運化和吸納水穀的能力,簡單講就是增強消化力),來達至治好毛病的目的。

用手按摩胃經,可有兩種做法:一是順著經絡的路線,以姆指或食指揉按,二是只重點按幾個「要穴」。以下介紹兩個穴位:

足三里
足三里稱得上是胃經裡的「明星」穴位。足三里被稱為「長壽穴」,古時候有句諺語:「拍打足三里,勝吃老母雞」,意思是每天以手掌拍打足三里穴,效果可以媲美吃補身的雞肉,厲不厲害?

事實上,它是人體保健第一大穴,因它是胃經的「合穴」,能直通胃腑。刺激足三里,可令胃腸蠕動更有力和有規律,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;當消化和吸收力強了,防御疾病的能力自然相應提高。如果你腸胃向來毛病多的話,認真按完或拍擊完足三里的第二天,會明顯覺得消化和排泄能力強了,便便的顏色、質地和形狀都處極佳狀況!(這個穴位尤其適合脾胃虛寒的人士)

足三里的位置很易找:坐在椅子上,膝蓋外側的凹陷處,稱外膝眼。將四隻手指併攏置於外膝眼正下方。尾指下方與小腿骨外側交界處便是足三里穴。若怕用手指按會取穴不準,那麼用手掌拍打一定可以「大包圍」擊中要穴。

天樞
除了足三里,胃經另一非常有用的穴位是天樞,位置和肚臍平行,在肚臍兩邊約兩吋(三橫指)之處(見圖)。無論是便秘、消化不良、嘔吐甚至拉肚子,按揉天樞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。力量可以稍大一點,以兩手的中指疊放在穴位上做小範圍的環形按揉,呼氣時用力按,吸氣時放鬆。每邊做一兩分鐘即可。(此外,以艾條對準天樞穴艾灸,還有祛濕作用。艾灸方法詳見下文)

*****

除了用手按,另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用艾條作艾灸治療。坊間現在很流行的三九天灸,就是在指定的日子做艾灸治療。所謂「三九」,意思是三個日子:每年冬至是「初九」,相隔九天是「二九」,再隔九天是「三九」。但其實在任何日子做艾灸,也會對身體有益。

因艾灸這方法極好(有效、簡單、廉宜、可在家中自己進行),卻不是很多人懂,所以讓我來介紹一下。艾灸有很多方式,如隔薑艾、以圓鐵棒盛著艾條在皮膚上「轆」等,但論方便,以無煙艾條最佳。此物在華潤堂有售,一盒五支,樣子像黑色炭條,其實是以艾葉、薑活、白芷等精製而成。

乾艾葉本身是價廉中藥,能活血溫經、祛寒逐濕,「艾葉煮蛋」便是很易做的月經後行氣活血佳品。而用艾條做治療時也很簡單,只需取出一艾條用火點著(像點香般,艾條著了之後將火焰吹息,艾條頭會呈現火紅色,冒極少量煙。這時便可將艾條發光發熱的頭部向著穴位做「熱療」。一般來說,艾條和穴位的距離大約兩吋,穴位出現紅暈或覺痛時要移開。最好以打小圈的方法做,不要指著固定一點,以免灼傷。

我常常艾灸的穴位有:天樞、足三里(胃經)、中脘、氣海、關元(任脈)、三陰交、血海(脾經)等。做完艾灸,會感到肚腹暖洋洋,像有個小太陽在裡面烘烤著,很舒暢!而且當晚的睡眠質素會大為提升,準能一覺睡到天明。腸胃不爽者,可選取胃經上的穴位做艾灸,每個穴位做大約五至十分鐘即可,做完記緊要喝一大杯水。

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

經絡筆記 2:大腸經(合谷、曲池、迎香)

上次介紹過肺經後,一直忙於新工作,半年都未更新博客。來到炎熱五月天,終於可以寫「經絡筆記 2」了。

介紹過肺經,今次我要介紹的是大腸經,全名是「手陽明大腸經」。上次提過,手背和手心分別有三條主要經絡。大腸經是處於手陽面(手背)上三條「手陽經」的其中一條。

選擇先講大腸經,一來因為按十二經絡運行的次序,肺經之後便是大腸經(它的主時是早上五時至七時,即卯時);二來因為這條經上有不少大家熟悉的穴位,好像合谷、迎香等,好用易記,就算沒有任何基本經穴位知識,應該也不會覺得難懂。

敲大腸經:增強抵抗力
單看名字,或會以為大腸經的穴位在大腸附近,其實它的起點是食指(近姆指那邊),然後經虎口,沿著手臂外前側一直走到肩膀,再上行至面頰的迎香穴。大腸是食物在身體最後經過的地方,怪不得大腸經發端的手指叫「食指」。

大腸經若經氣充足,則身體排泄功能正常,腸內垃圾不會積聚,自然「疴得又食得」,身體豈會不好?因此敲打大腸經,可以加強消化能力,從而令抵抗力增加。

敲大腸經的方法很容易:把左手自然垂下,右手以拳敲左臂(由手指敲上去),所敲之處,就是大腸經。做完左手再做右手,敲經的最佳時間是早上(5時至9時),因這是手陽明和足陽明經的「主時」。

合谷穴:止痛
整條大腸經上最有名的穴位,相信非合谷莫屬。合谷穴位於手掌虎口位,很容易找:用大姆指關節上的橫紋卡在另一手掌的虎口上,用力一捏,就是合谷。此穴是大腸經的原穴,按它可增強抵抗力,而且可以「止痛」。

平日走在街上,若忽然肚痛、胃痛、喉痛甚至經痛,只需用力按揉合谷穴,很快便可止痛。這是因為合谷穴是原穴,經氣旺盛,按揉它可增強大腸經元氣,行氣活血。據書上說,牙痛時也可按合谷,但我未有機會嘗試,不知功效如何。

曲池穴:瀉火
曲池穴也很易找,手臂彎起時,肘位橫紋盡處的外側約半吋便是曲池,按下去會有明顯酸痛感。此穴據講可以控制血壓,對高血壓、高血糖很有幫助。

我是低血壓一族,但也偶然會按曲池,因為此穴可「瀉火氣」。若生氣而感到心情煩躁,按它可立時令心情安頓下來,不用「谷住條氣」。生活於繁忙的城市,生氣是常事,但生氣最傷肝(喜傷心,悲傷肺,怒傷肝,憂思傷脾,驚恐傷腎),經常「谷住條氣」的話,對肝臟不是好事;而且肝屬木,木克土,而脾屬土,所以生氣時也連帶令人吃不下飯,甚至胃痛。下次遇上令你生氣的事,快要按捺不住時,不妨想想生氣對身體的害處,再按按曲池穴,應可化解那團「怒火」於無形。

除了曲池,人體有另一穴位也有「降火」作用,就是在腳面的太沖穴;但若在公眾場合,則按曲池穴方便得多。

曲池還有另一個作用,就是紓緩運動造成的手部酸痛,做法:一邊揉穴位一邊屈伸肘關節。大腸經還有一個手三里穴,位於曲池穴下三橫指,這個穴位也對緩解上肢疲勞和酸痛很有效。

迎香穴:治鼻塞
迎香穴是治鼻塞的特效穴位,感冒鼻塞或流鼻水時,按摩它一兩分鐘便好。它的位置在鼻翼外側靠下,挨著左右鼻孔旁邊。可以用兩手食指分別放在兩側迎香穴,呼氣時按壓,吸氣時放鬆。